2018年4月28日 星期六

數術文化的現代意義與未來展望(摘要)


時間:2018年四月二十七日下午三點
地點:輔仁大學羅耀拉大樓301會議室
對談者鄭志明教授(輔大宗教所)朗宓榭教授(紐倫堡大學、第八屆杜聰明獎得主)

今天輔大宗教所邀請到朗宓榭教授(Michael Lackner)與鄭志明教授對談術數文化,十九世紀以來術數文化過去往往被視為是「迷信」,因此術數知識的價值被視為是很低的。對此,鄭志明和朗教授都試圖透過新的觀點,來闡釋現代文化對於術數的評價,也試圖挖掘出術數文化的現代意義。

鄭志明教授:
術數知識其實在各個文化之中,都被視為是天人知識的/鬼神知識的一部份,同時也跟人類的信仰密切關連。然而當十九世紀科學主義出現後,宗教在現世的生活中被排除,進而使得術數知識處於一個尷尬的地位。一方面術數知識強調天與人/自然與人的感應關係, 然而這個部分並無法被科學所接納、所解釋,最終術數知識被排除在科學知識的系統之外。

朗宓榭教授:
鄭教授所言的確是十九世紀以來,科學主義所造成的問題,但是我們嘗試從幾個不同的面向來反思術數的文化意義,我們便可以發現術數其實遠比我們的想像來的寬闊。首先,我們常常會把一些知識打成迷信/科學/偽科學,雖然這些說法在十九世紀有其進步的意義,但是在今天的使用上是相當空泛的,也缺乏具體的說明和指涉,相反的,我認為在運用這些詞彙時,其實應該要把具體的關係說明出來,即便我們說某一個東西是科學的,這個內容其實也是高度抽象的,而不是基於具體的說明。

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術數的本質是什麼? 我們了解到人類世界是相當複雜的,我們每天都必須在複雜的資訊中做出對未來的判斷與預測。判斷與預測並不是偶然或是隨機的形式,實際上仰賴於我們過去的經驗。這會回應到榮格過去所談前意識以及共時性的問題。榮格曾經提及為什麼卜筮會準確,一種說法是剛剛鄭教授所提到,在卜筮之中有一個神靈的存在,或是有天人感應的存在。但是榮格的談法是: 其實我們在卜筮之前就有一個前意識了,就已經存在一個立場,即便前意識是模模糊糊的形式。然而透過卜筮跟占卜的工具,我們嘗試把這個前意識說出來,這就反映了共時性的問題,一切看似都沒有關連,但實際上我們在占卜中,將前意識和共時性結合在一起,而產生出我們所需要的預測結果。

回到東方和西方的文化差距,其實東方也不需要妄自菲薄,其實在十七世紀,當然西方非常流行中國作為一個“理性國度”的說法,有非常多的戲劇跟書籍,都在討論東方作為一個嚴謹的、理性的主體。就這個程度而言,算命可以很理性,也可以作為未來的預測,也可以提供占卜者條件的參考。甚至算命有時候也可能跟宗教、神秘主義結合在一起,但我們也不要把宗教當作是同質性的,宗教也有許多不同的面向,像是世俗化的宗教,就跟非世俗化的宗教相當不同。

最後我也利用一些時間來介紹紐倫堡大學IKGF中心(國際命學研究中心),在這裡我們集合了中國和西方的算命師,而做了很多實驗性的研究,包括西方有占星術,而東方有八字,都是以人的出生時間作為未來的預測。於是我們找了一位印度的占星師,一位美國的占星師,一位英國的占星師,以及一位山東大學的八字學者,我們一起來討論幾個東西方的命例,並且分析各種預測術的預測結果有何異同。 

結論是很有趣的,即便大家的技術方法不同,可是卻得到了一些相同的預測結果。基於這份研究未來將會出版,我不能對細節講太多,但是值得思考的是,為什麼不同的預測術卻擁有相同的預測結果。就像是那位八字學者,提到了其中一個命例會在十一月會有巨大的成功,而命例的主人便是川普...後來的美國總統我們在預測的時候並不告訴他們這些命例的主人是誰,卻出現了一些相當有趣且一致的預測結果,這說明算命是不是一個很值得繼續研究下去的課題?

當然紐倫堡大學的IKGF中心作為一個國際性的算命研究機構,一方面希望能夠提升算命研究的學術水平,更希望能夠做出命理的比較,未來也希望能夠跟台灣的朋友多多交流,尤其是輔大宗教有那麼多的朋友在研究算命,未來還希望跟你們多多合作!!  (林育辰記錄)